第437章 三王逐鹿(万字大章)
“丢网子!快!”
“直娘贼,救我!!”
“紧闭门窗!女子与孩子都躲家里……”
六月初二,当东都爆发蝗灾并席卷河南而去的时候,长安也并不太平。
此次蝗灾似乎是从潼关以东的陕洛地区爆发,所以即便刘继隆派人将关西涂滩的虫卵清理了个七七八八,但陕州地界的蝗灾,还是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关中。
遮天蔽日的蝗灾席卷而来,但好在汉王府早早下达了各州县准备防蝗的工具,并让百姓加高窗沿,将窗户钉上木板,以此更易紧闭门窗。
当蝗虫席卷而来时,女人孩子们在家紧闭门窗,而男人们则是带着捕蝗工具,在大街小巷上捕捉蝗虫。
细网抛出后,轻松便能捕捉到几十上百只拇指大小的蝗虫。
还有人用竹编的竹篓挂在木棍上,在空中不断挥舞,如此也能捕捉到十几只蝗虫。
蝗灾自潼关以东爆发,随后向同州、长安席卷而去。
起初它们的数量确实很多,但随着各州县及乡村百姓的不断捕捉,他们的数量越来越少。
在他们抵达长安后,也不过稍微密集些,再无法形成遮天蔽日的那种场景了。
六月初十,涌入关中的蝗灾彻底结束,但关中的损失也不小……
“华阴、河西、渭南、奉先、长安、咸阳、万年等二十二县受灾,作物绝收七成,诸县乞请殿下蠲免。”
汉王府内,高进达禀报着关中蝗灾所造成的后果,堂内群臣则是纷纷紧锁眉头,可见蝗灾带给了关中多大麻烦。
高进达诵读完毕,坐在主位的刘继隆这才缓缓开口道:“这二十二县的登籍造册都完成了吧,大概有多少百姓受灾?”
“算上长安和万年,约九十四万……”
高进达躬身回应,而这句话令众人倒吸了口凉气,但好在高进达继续补充道:
“受灾百姓虽多,但许多百姓都熬过了夏收,以今年夏收田赋税额来反推,这二十二县九十四万百姓手中,最少有三百万石夏麦。”
“臣以为,对于受灾百姓,只需要蠲免今年秋税,并调集其他地方粮食,稳住当地粮价即可。”
“水部修葺关中诸渠,每日给民夫发粮三斤,三斤粮食足够一家五口吃一顿。”
“只要水部开始对受灾的这二十二县修葺水利,那这些受灾的百姓就能有活路,也不需要朝廷赈济。”
高进达提出的这个建议,实际上就是以工代赈。
只要衙门有钱有粮,以工代赈的效果通常都不错。
刘继隆听后颔首,随即对高进达说道:“蠲免二十二县百姓的秋税,同时对家里贫苦的百姓发放社仓粮食。”
“这社仓本就是为了应急赈灾所用,如今百姓遭了灾害,吾自不能不管,不然与隋高祖有何区别?”
社仓、义仓虽称呼不一样,但性质大致相同,都是从百姓手中收取粮食,储存当地粮仓,用于百姓遭受灾害时赈灾所用。
不一样的是,有的皇帝是真的把社仓粮食用来赈灾了,而有的皇帝在收粮时候说的冠冕堂皇,真需要放粮的时候就磨磨蹭蹭了。
隋高祖杨坚便属于后者,饥荒爆发之初不管不顾,等到他放粮的时候,百姓已经饿死七七八八了。
虽说杨坚继承北周并改进了不少制度,但在对于百姓这点上,老杨家的人还是一脉相传的苛刻。
刘继隆把杨坚拿出来当典型树立,也是为了给百姓信心。
毕竟晚唐制度败坏,官吏更是贪墨成性,许多义仓社仓的粮食都被官吏转手倒卖,以至灾年无粮,所以大唐百姓对于社仓制度很不看好。
借助这个机会,汉王府也能开仓放粮,让百姓看看他们交上去的“防灾粮”在遇到灾年时,是真的能派上用场。
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更加信服,更加支持汉军。
对于他的这番言论,高进达等人自然是十分支持的。
眼见事情定下,高进达也补充说道:“今年夏收,诸道共收三十七万六千余贯钱,绢帛三十七万六千余匹,粮三百二十六万千余石。”
“这批钱粮,尽可用于受灾二十二县中修葺官道、修葺水渠堰堤等问题,使百姓能熬到秋收。”
“此外,眼下还可补发粮种,让百姓抢种粮食,哪怕届时收成不好,也比没有要好。”
高进达话音落下,堂内众人纷纷颔首,手掌放在桌案上轻拍起来。
眼见众人拍案通过,高进达便坐回了自己的位置,而高进达坐下后,被调到长安担任户部侍郎,主要负责土地、人口登籍造册之事的陈瑛也站了起来。
“殿下,关内道及京畿道的土地人口已经丈清完成,文册已经送到中堂。”
“两道抄旧的会昌图籍中,关内道有二十二万四千六百三十户,一百一十二万三千四百五十七口,田五百七十八万五千余亩,党项诸部不计入内。”
“京畿四十七万七千四百五十二户,二百三十八万七千二百六十口,田一千二百七十七万六千余亩。”
陈瑛先禀告了图籍上所登记的会昌年间人口和耕地数量,接着继续说道:
“经诸道官吏丈量清查,关内道有一十九万二千九百五十七户,九十六万四千七百八十五口,田三百九十四万三千余三十二亩,因水渠堰堤废弃而抛荒超百万亩。”
“京畿四十万五千三百七十户,二百零二万六千八百五十口,田八百五十二万五百六十二亩,因水渠堰堤废弃而抛荒超四百百万亩。”
丈量清查后的结果出来了,相比较唐武宗、李德裕执政时的情况,二十多年后的如今,关内道和京畿道少了五十多万百姓,更少了六百多万亩耕地。
与三川情况不同,三川人口相比较会昌年间增加、减少的原因,基本都是因为陇右吸纳三川人口,故而增加减少。
过去十几年里,陇右并未能从关中和关内获得太多人口,林林总总算起来也不过十几万口,剩下的三十几万口,大概率是逃难逃荒,亦或者饿死了。
实际上按照数据来说,消失的应该不止三十几万口,毕竟百姓也会生孩子,而关内和京畿因为兵灾而死去的人口并不算多,所以大部分百姓死亡,基本都是因为饥荒。
至于抛荒的问题,也不能都怪在李忱、李漼两人头上,至少就此前水部的汇报中来看,关内和关中的水渠堰堤开始荒废,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间了。
可以说,这是安史之乱后,诸多皇帝遗留的问题。
“昔年开元,关内和京畿有四百六十余万口,而今竟然不足三百万口,唉……”
高进达毕竟兼管户部,因此唐廷没能带走的那些文册,他自然也翻看过。
开元年间光纸面记载的关中、关内人口便有四百六十余万,若是算上隐户则更多,五六百万也并非不可能。
汉军用陇右出身的官吏配合军队去丈量田亩,加上废除丁税,百姓不抵抗登籍造册,而富户又不敢隐瞒人口。
在种种条件加持下,丈量清查的土地田亩和人口,应该是很精准的。
由此可见,安史之乱给大唐带来了多么大的损失,直到百年后,关中和关内的人口都没能恢复到安史之乱前。
“眼下我军治下诸道有多少人口和田亩?”
刘继隆倒是没有高进达那么伤感,他直接询问起陈瑛实际情况,陈瑛则是不假思索回答道:“约一百六十七万户,八百三十四万口,六千二百万亩。”
“其中有近二百万亩都是果田和桑田,各地田亩产量不一。”
如今汉军占据大唐近三成疆域,人口仅八百三十四万口。
如果刘继隆没有记错,北宋建国初好像是两千多万口,但那是唐末与五代十国战乱八十多年后的局面。
哪怕如今有黄巢几人霍乱诸道,但从三川就能看出,那些没有直面安史之乱的地方,人口还是十分稠密的。
刘继隆想来,浙东与浙西,还有淮南等地,如果人口不多,也不会爆发那么多次农民起义。
直接掌握在唐廷手中的人口,应该还是有一两千万的。
想到这里,刘继隆只觉得如果局面不发生改变,那自己或许可以先取三川,把高骈赶到黔中道和岭南,然后东取河东。
只要三川全境和河东在手,自己也就可以趁势攻入山南东道,取东都与河淮,最后安定江南,平定岭南。
河北的河朔三镇,得根据局势来攻取。
契丹虽然已经开始崛起,但实力毕竟还不强,不用担心他们攻入幽州。
整理思绪结束,刘继隆看向群臣说道:“今年干旱到如今,又遇蝗虫,显然是个灾年。”
“眼下钱粮还算充足,兵马虽操训成功,然三川气候湿热,暂且等到秋收后视情况再动兵。”
“是……”群臣纷纷颔首作揖,刘继隆见状也满意起身向中堂走去。
蝗灾对关中影响自然很大,不过汉军治下有成都、陇右、关中三大粮仓。
作为基本盘的陇右,每年能转运二百多万石粮食进入关中,所以即便有蝗灾影响,关中粮价仍旧在高进达等人操盘下平稳。
在粮价平稳和以工代赈的政策下,关中受灾的二十二县百姓,很快就得到了谋生的路子。
此外,二十二县治下的上百处社仓共同开仓,先后免费放出三十万石粮食,每户都领取了一到两石粮食。
社仓开仓放粮后,二十二县百姓很快就有了信心,也从根本上感受到了汉军与大唐的不同。
在开仓赈灾的同时,分地运动也随着丈量土地结束而暂缓。
关中一千二百多万亩耕地,除了掌握在官员和部分豪强手中的二百多万亩土地外,余下一千万亩土地都均分了下去。
不仅如此,各州县衙也发布了招垦开荒的标准,说明了衙门正在修葺龙首渠、郑国渠等河渠。
河渠修缮清理过后,数百万亩荒地也将重新成为肥沃的良田。
各州县衙门都在迁徙百姓去复垦土地,承诺复垦期间,口粮由衙门负责,复耕过后,每人十亩良田,不分大小口的规矩。
有此前的信誉在,各州县乡每日都有百姓拖家带口的迁徙,蝗灾的阴影很快消失在了众人心头。
整个关中即便面对大旱,也是一副欣欣向荣的局面。
倒是相比较关中,此时的河淮两道就显得无比凄惨了。
蝗灾过境之后,东都及河淮等地都爆发了粮荒,世家商贾哄抬粮价,散播谣言。
百姓被谣言所裹挟,慌张去抢粮,是以东都粮价不断增长。
至六月中旬东都每斗粮食值钱一贯,河南各州粮价,从每斗百钱到数百钱不止,连带着河东和河北的粮价也被抬高。
许多吃不起粮食的百姓,还没等到朝廷宣布河淮两道钱粮蠲免,便被地方衙门的胥吏恶霸赶出屋舍,强占了田亩。
蝗灾过后,河淮两道的盗寇流民越来越多,山南东道也受到了不少影响。
北边的变化,很快传到了练兵巴陵(岳阳)的黄巢耳中。
巴陵作为岳州治所,最为出名的,无疑是那座可以远眺八百里洞庭湖的岳阳楼。
黄巢收服曹师雄、柳彦璋后,并未攻打相对贫瘠的朗州与澧州,而是放任雷满和向瑰占据两州,只要求他们名义上臣服即可。
在安抚了雷满和向瑰后,黄巢便全身心投入到了练兵十万的宏伟计划中去。
他以两万多甲兵为主,继而招募或强征湖南男丁,这才组成了十万大军。
然而他毕竟是强征男丁,加上湖南百姓不过百万之众,算上被他占据的岭东和部分江西地区,也不过百五十万众。
以一百五十万人支撑十万大军,又无外力支援,加上黄巢还需要笼络不少庶族来为自己治理州县,他自然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撑他那宏伟的计划。
“杀!杀!杀!!”
岳阳楼不远处喊杀震天,数万兵马在城西那因为大旱而硬化的土地上操训。
黄巢站在岳阳楼上,远眺那些正在操训的兵马,身上穿着明黄色的圆领袍,心思昭然若揭。
在他志得意满时,脚步声从他身后传来,身穿紫袍的尚让走上岳阳楼,眉头紧锁的找到了黄巢,同时作揖说道:
“黄王,府库中的钱粮,已经不足大军三月之用。”
“此外南边传来消息,高骈派兵进入岭西,岭西节度使蔡京死于战乱,唐廷将岭南道划归高骈节制,令其讨击我军。”
“两位节度使进攻桂管、容管受挫,加之酷暑到来,不得已只能退回岭东。”
尚让话音落下,黄巢侧过身子看向他,沉思着抚了抚须后才道:“我军战船打造了多少?”
“楼船三十艘,艨艟、走舸各五十艘,足以支撑我军渡江北上。”
尚让解释着,同时又不免规劝道:“我军将士大多强征而来,每日逃兵不下千人,即便抓回,过个几日又会再逃。”
“十万兵马,除南下的两万大军外,余下八万兵马,如今只有五万多了。”
几个月的时间,黄巢麾下兵马逃亡近三万,可见其强征了多少男丁入伍。
黄巢闻言,脸色有些不太好看,只能骂道:“庸夫,不与谋之!”
“天平忠孝军和忠义军如何?可有逃亡的兵卒?”
“未有。”尚让闻言摇头,这回答让黄巢心里的怒火减去三分。
天平忠孝军和天平忠义军是黄巢以老营组建而成的兵马,每军各有万人,尽皆穿着扎甲,弓弩尽皆配齐,每月军饷三贯,且每日有肉一顿,粮食管够。
每军内部置前中后三军,设三名兵马使,三军制下有九都,每都治千三百余人,设都将,故此号称六使十八将。
两军分别由黄存、林言统辖,六名兵马使分别是朱温、朱存、赵璋、张归霸、葛从周、孟楷等人。
这两军是黄巢最初班底组成,所以用的都是跟随他从中原打到如今的有功将领。
如今正在巴陵城外操训的,便是天平忠义军和忠孝军。
现存的七万多兵马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这两万人,黄巢自然好吃好喝的招呼他们。
只是自己如今占据的地方还是太过贫瘠,如今留给他的有两条路,一是东进攻取江南。
不过康承训已经集结诸道四万多兵马在洪州(南昌),自己上次是将康承训打了个措手不及,不代表自己可以轻松击败他。
如今军中披甲者不过五万,其中还有一万跟随黄揆他们南下驻扎岭东,自己手中也仅四万披甲兵。
倘若失利于康承训手中,又得寻求机会,东山再起。
更何况如今唐廷已经组织了三支兵马将自己包围,西边的高骈素有威名,东边的康承训也不好惹。
北边的刘瞻也算老对手,不易进攻,且还有长江天险。
想到这些,黄巢只觉得头疼,忍不住对尚让询问道:“汝觉得,我军眼下应该往何处攻去?”
钱粮不足,这对于已经习惯劫掠的黄巢来说,他自然不可能裁军缩编,所以只有以战养战。
面对他的询问,尚让不假思索的开口道:“自然是北边的刘瞻。”
“为何?”黄巢不解,尚让则是解释道:
“西边的高骈素有威名,且岭南气候湿热,地广人稀,即便占据,还需要防备南蛮入寇和高骈的反击。”
“东边的两浙倒是富庶,但正因为富庶,朝廷才不会让给我们。”
“如今康承训集结四万兵马于洪州,若是我军继续向东攻去,朝廷必然还会加派兵马,届时还未攻入江南,我军粮草便已经耗尽。”
“相比之下,北边的刘瞻虽然也不好对付,可刘瞻此前能击败我军和王使君,全靠麾下沙陀精骑。”
“如今沙陀精骑被调往代北,而刘瞻手中不过两万兵马。”
“只要我军迅速击败刘瞻,届时将山南东道尽数拿下,还能趁势威胁东都那位至尊,以水师切断长江,使康承训孤立无援,再出兵夹击灭亡康承训。”
“届时天下多分,您占据大半天下,何愁大事不兴?”
尚让的话让黄巢十分心动,但他还是踌躇道:“话虽如此,可若是刘继隆出蓝田关,吾又该如何?”
“刘继隆兵马十数万,亦尚未与朝廷撕破面皮,尚未逐鹿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