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百度文学 > 归义非唐 > 第436章 天灾不断(万字大章)

第436章 天灾不断(万字大章)

第436章 天灾不断(万字大章)

“唏律律……”

白驹过隙,正月仿佛还在昨日,但回过神来,时间却已经来到了咸通十年三月的春末。

在西域积雪还未融化的时候,秦岭以南的地区,却已然结束了春耕。

成片的水稻,将蜀州平原承托得绿意盎然,但这份绿意却不属于百姓。

本该是天府之国的地方,却由于长江隔断,南北生活差异极大。

“都看清楚,再有北逃者,这就是尔等的下场!!”

“噗嗤——”

晋原县外,当十余名衣衫褴褛的百姓被压上高台,并在四周数百人注视下被砍去脑袋时,台下的百姓眼底闪过惊恐,却也闪过了愤怒。

自汉军与唐军划江而治以来,长江(岷江)以北的百姓,日子肉眼可见的变好,而长江以南的百姓,却过得更加窘迫了。

本来只是羡慕,但由于去岁高骈出兵,从江北劫掠四万余名百姓南下后,这些被劫掠而来的百姓,不断宣扬着江北的政策,使得无数百姓都动心起来。

有人动心,自然有人行动,而有人行动,就自然有人制止。

长江南岸,几乎每日都能抓到十几名北逃的百姓,往往被抓到就是斩首处死,杀鸡儆猴。

城楼前,望着城外那十几个人头跌落,张璘不解看向自己面前的高骈:“高王,这么下去不是办法,要不然让某将那些散播江北谣言的家伙尽皆抓起来!”

“不……”高骈微眯眼睛,眼底却闪过精光:“吾要的,就是要他们传播这些消息。”

“为何?”张璘不解,在他看来,这些流言很影响他们对长江以南的三川统治。

面对他的不解,高骈则是转身走下城墙,边走边道:“叛军在江北抓捕犯事富户,对世家豪强更是用法甚严苛。”

“一人犯事,全族尽被株连,田舍钱帛尽数抄没,并被发配西域苦寒之地。”

“这些抄没的耕地被均分给了百姓,百姓自然拥戴他们,而世家豪强自然害怕。”

“自吾将这四万江北百姓带到江南以来,流言传播甚广,各州县世家豪强,尽皆捐献钱帛,以此请我军坚守江南。”

“你说,这对我军是好是坏?”

高骈反问张璘,张璘恍然大悟,却又挠头道:“可百姓拥戴叛军,这未免有些棘手……”

“百姓?”高骈冷哼:“百姓尽皆愚昧,胆怯、奸诈……”

“只要将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他们就会乖乖听话。”

“治理天下,所需要的不是百姓,而是世家豪强之中有学识的士子。”

“吾虽不知刘继隆从何处寻来如此之多的士子,但天下何其庞大,他对世家豪强如此严苛,日后定会为其所害。”

高骈将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于他们而言,百姓就像是田地里的庄稼,尽管需要为了治理庄稼而不断处理政务,但为的只是每年收获的那一刻。

刘继隆虽然没有彻底得罪死世家豪强,但他对世家豪强的严苛也是有目共睹,更别提汉军废除奴隶和贱籍制度,直接剥夺了世家豪强身为人上人的特权。

上位者最喜欢看到的,就是普通人为自己服务,而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怒,随意惩处这些人。

尽管从先秦到如今,法制不断完善,人权不断提高,导致了家主不能随意打杀奴仆,但奴仆的地位仍旧很低。

如今刘继隆来了,直接废除奴隶制度,还将贱籍都一同废除了,这自然侵犯了世家豪强的利益。

正因如此,长江以南的三川世家豪强,此刻都无比担心汉军会跨过长江,攻打江南。

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他们对高骈也是十分大方。

比如去年秋收,按照往年情况来说,江南这十几个州,顶多交出五十几万石,十几万贯钱和几万匹绢帛。

然而为了扶持高骈,去年的赋税提高到了七十几万石,二十几万贯钱和七万多匹绢帛。

高骈给三川军开出的军饷是每年二十贯,军饷加上日常吃食开销,需要二百三十万贯才能维持三军消耗。

三川的各项折色,价值不过七十多万贯,所以高骈不断向朝廷索要钱粮。

李漼虽然也提供了几十万贯钱粮,但仍旧解决不了三川军面临的问题,所以高骈才会主动出击,从江北掠夺了数十万贯民财南下。

饶是如此,钱粮问题仍有缺口,而他为了补足这个缺口,便需要狠狠得逼一逼这些世家豪强。

放任百姓散播江北流言,便是高骈所施展的手段,而这手段的成果也很有效。

自正月以来,各州县世家豪强的投献不少,三个月时间便投献得出三十万贯,极大解决高骈所面临的问题。

不过这个办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高骈心里也清楚,刘继隆不太可能那么快将关中和关内消化好,而在关中和关内消化好前,刘继隆肯定是不会轻易动兵进攻河东、河淮等处。

既然如此,那比关中提前大半年被其收入囊中,眼下已经渐渐步入正轨的三川,便成了刘继隆唯一能不用顾忌后勤的地方。

想到这里,高骈只觉得压力倍增。

他麾下虽然有九万三川军,但三军披甲率不过六成,叛军在江北练兵不少于九万,却得益于刘继隆几次在北方战胜官军,叛军内部肯定是不缺甲胄,或者甲胄缺口没有那么大。

这样的局面下,自己不能再孤注一掷,像上次那样,将命运交给刘继隆安排。

他必须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集中精力对付刘继隆。

“梁缵那边都准备好了吗?”

走下马道,高骈看向张璘询问,张璘则是作揖道:“都准备好了。”

“东川、黔中等处一万兵马都集结到了黔州,随时可以持圣旨南下。”

“只是高王,岭西地广人稀,实力不强,拿下此地,对我们有什么用?”

张璘不解,高骈则是翻身上马,并在他上马的同时解释道:

“拿下岭西,是为了保住安南,更是为了方便日后节制桂管和容管两处地方,随时拿下岭东。”

“岭南道虽然地广人稀,但若是能掌握岭南道,再控制湖南、荆南和鄂岳等处,至少也能护住整个江南。”

高骈很清楚,刘继隆现在在蛰伏,为的是一举东进,至少拿下江南或中原。

自己虽然拥兵众多,但钱粮不足,而今黄巢在湖南作乱,目的不是江南就是山南东道。

要是黄巢真的攻入山南东道,那三川钱粮就会被切断。

没有了朝廷的钱粮,自己必然难以长久。

若是黄巢切断了西南,自己则是可以趁机从侧翼进攻黄巢,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

届时北方若是有变,自己则可以顺势接应朝廷南下,隔江而治。

不过想要隔江而治,自己还得早做准备才行……

“长江之上多盗寇,你派人告诉王郎,若是能招抚长江盗寇,尽力招抚。”

“是!”

高骈虽然也在三川编练水军,但数量不过两千余人,而长江之上的盗寇,麾下少则数百,多则数千。

若是能招抚长江之上的盗寇,那则能对他起到很大的帮助。

这般想着,高骈也带着张璘返回了州衙。

不久之后,集结兵马于黔州(重庆彭水)的梁缵开始持朝廷旨意南下驰援安南。

与此同时,在湖南疯狂扩张的黄巢,也在尚让的毛遂自荐中,吸纳了占据岳州的曹师雄、柳彦璋等人。

黄巢的势力横跨湖南、岭东、江西三镇,荆南的萧邺在给朝廷的奏表中,称其横跨三镇,拥兵十万,辖民百万。

四月初五,黄巢自称为江南西道节度使,并以黄邺为岭南节度使,令黄邺、黄揆领甲兵一万,新卒四万进攻桂管、容管及岭西三处。

这是黄巢几次发布檄文中,第一次毫不提及刘继隆和陇右,态度十分明显。

“这混厮志得意满,若非我军牵制官军主力,他能在江南如此跳脱?!”

五月、长安汉王府内,高进达拿着谍子送抵长安的黄巢檄文,气得吹胡子瞪眼睛。

刘继隆坐在主位,安安静静的品茶,面前还摆放着不少糕点。

高进达见他毫不在意,他不免说道:“殿下,此僚若不是打着我军旗号,又如何拉得出如此多兵马?”

“如今击败了康承训区区几万兵马,便如此志骄意满,毫不将您放在眼中。”

“何必如此生气?”刘继隆开口安抚了下高进达,漫不经心道:

“朝廷已经派高骈出兵南下,驰援安南。”

“黄巢不晓得高骈厉害,竟然出动出兵进攻桂管和容管。”

“高骈若是知晓,恐怕不会放过这个表现的机会。”

“黄邺、黄揆两人名声不显,显然不是什么能人。”

“现在高骈估计很高兴,因为他可以借着讨平黄巢,在岭南道安插人手了。”

高进达本就有些生气,听到刘继隆这么说后,他更生气了:“那我军呢?”

“高骈此人不易对付,便是张三郎都在他手中吃了亏,如今若是得了岭南,怕是更不好对付了。”

刘继隆放下茶杯,颔首道:“确实不好对付,但也仅此而已了。”

“更何况,从三川前往黔中,再走黔中进入岭南,这其中道路曲折,本就不易。”

“若非高骈此前走过这条道,恐怕他也不会想着借助黔中道来掌控岭南。”

“不过即便如此,想要借助黔中来掌控岭南,必然要大修黔中至岭南的官道。”

“让高骈为我们修官道,为我们守护岭南,这难道不好吗?”

刘继隆露出笑容,高进达这时才搞明白了自家节帅的用意。

如刘继隆此前刻意放走高骈,让高骈为汉军防守南蛮一样。

刘继隆现在做的,就是把高骈往南驱赶,然后在高骈发展时,潜心向北进攻,待北方安定,再南下将高骈治理成果收入囊中。

不得不说,高骈确实是个大才,不管是军事还是理政,都是把好手。

汉军占据三川后,之所以没有遭遇关中、关内这种河渠堰堤大规模废弃的情况,原因就在于高骈花了不少力气,不仅修筑了成都罗城,还将过往淤堵的西川河渠堰堤进行了梳理。

如果高骈到了黔中道和岭南道,也继续发挥这种精神的话,汉军只需要在战场击败高骈,就能摘得不少好处。

在这其中,尤其是以黔中道的问题最大。

唐代黔中道包括了后世的湖南、重庆、云南及广西等部分地区,面积比后世的贵州要大。

不过由于汉人疏于开发,故此现在的黔中道还没有展现出西南交通枢纽的潜力。

按照正常流程,得等到明代永乐年间,朱棣设贵州省,并从湖广、江淮迁徙八万军户,四十余万口安置当地,加上奢香夫人等少数民族配合修建驿道,贵州这个交通枢纽的潜力才得以释放。

若是高骈能在这个时候迁徙汉人进入黔中道,扩修当地驿道,那倒是方便了刘继隆日后占据黔中,利用黔中官道进攻大礼,收复云南的计划。

汉军对百姓毕竟比较怀柔,强行迁徙这种事情,有些吃力不讨好。

但若是这件事由高骈来做,而汉军在之后作为解救者将被强行迁徙的百姓解救,那黔中百姓自然对汉军归心。

至于解救过后,百姓是否会返回三川,这倒不用担心。

当初尚摩鄢强行掳掠百姓并交给汉军,安置在当初的剑南六州。

后续汉军打入三川,也有许多百姓希望迁回原籍,结果他们原本的土地都被后来的移民占领耕种。

除了少量百姓宁愿舍弃一切,留在原籍开垦荒地,重新恢复生活外。

其它大部分被迁往剑南六州的百姓,基本都在六州安家落户了,留存率高达七成。

若是黔中的百姓也是如此,那也省去了刘继隆开发黔中的不少力气。

这般想着,刘继隆对高进达说道:“我们现在不用管他们,只要好好练兵,将官道和水渠堰堤尽数修葺,复耕关中数百万亩荒地,届时任何势力都难以抵挡。”

“是!”高进达颔首应下,刘继隆则是询问道:“三川那两处造船厂的情况如何,眼下能造出多大料的舟船?”

高进达闻言停顿片刻,几个呼吸后才说道:“泸州、渝州两处船厂,眼下募有船工四千二百人。”

“他们与盘堤船厂的船工交谈后,眼下可以造出十五丈长的一千二百料战船,比荆南水师的战船还要坚固高大。”

“不仅如此,船厂内已经下水了十二艘一千二百料战船,以及二十艘八百料战船。”

“不过东川归耿明节制,耿明不善用水军,因此他还请表将水军交给张三郎节制。”

耿明不贪恋权势,这是刘继隆很喜欢他的一点。

更何况张武自小在水上讨生活,水军交给他,确实比交给耿明要好。

因此面对高进达这番话,刘继隆便不假思索道:“将水军划归西川管辖,另外令张三郎编练水军五千,日后我们攻打山南东道时,必然用得到。”

“是……”

高进达应下,刘继隆见状也说道:“先让高骈和黄巢在岭南争斗争斗,等到今年入冬,三川的兵马也差不多练成了。”

“趁此机会,我们先将三川全境收复,届时再将目光投向东都及河淮。”

“是!”高进达应下,同时又说道:“殿下,您准备怎么处置河南地的党项诸部?”

“党项?”刘继隆皱眉:“他们闹事了?”

“并未,只是总得处理不是?”高进达摇头解释,刘继隆听后也颔首表示认可。

李思恭等人占据河南地游牧,汉军占领关中后,李思恭便派人送来了降表。

看得出,他被刘继隆收拾不轻,并不认为唐廷能敌得过刘继隆。

对此,当时刘继隆忙于治理关中,根本无心处置他们,只能暂时搁置。

现在关中和关内道都走上正轨,差不多也可以想想怎么解决这二十几万党项人了。

想到这里,刘继隆又想到了一件事,不免看向高进达:“昔年你前往长安时,曾被党项人所劫持,囚禁半载才得以脱困。”

“若是你想,眼下倒是可以……”

高进达摇头打断了刘继隆的这番话,并作揖道:“昔年的苦难,臣早已忘记了,如今他们皆是您的臣子,该如何处置他们,该由您决断。”

见高进达没有报仇的想法,刘继隆沉吟片刻后,方才开口说道:

“吾想要将他们迁往山南东、河南、淮南三道安置。”

二十几万党项人,这个人数不算少,若是安置在边疆之地,没有足够的人口同化他们,那他们肯定会在王朝势力衰弱时作乱。

正因如此,将他们迁往河南、淮南及山南东等刚刚经历过战乱,人口变得稀少,却又被汉人四面八方包围的地方则最好。

不过在迁徙之前,刘继隆还得从他们部落中抽取男丁,这样才能防止自己在外征战时,党项人趁机作乱。

“传令给曹茂,令他从党项诸部中征募男丁,每两户必须出一人,充当三军轻骑塘兵。”

刘继隆对高进达交代,高进达也清楚自家节帅的意思,但还是提醒道:“如此抽调,最少要抽调出三四万人,那军饷……”

“按照每人十二贯,比我军正兵低三贯即可,不用尽数配备扎甲,给个胸甲硬弓就足够,让他们自带马匹。”

虽说养这群人要消耗几十万贯钱,但几十万贯换个安稳,加上数万自带马匹的轻骑,这还是相当不错的。

“若是他们不愿呢?”

高进达忍不住询问起来,刘继隆则是平淡道:“如果他们不愿……告诉曹茂,他的朔方军也不是摆设!”

“是……”

高进达点头,看样子很赞同这种做法,而刘继隆见状也没有继续说什么政务,反倒是聊到了家常上。

倒是在他们聊家常的同时,南方的急报几乎是一天好几份的送往洛阳。

“这黄贼,莫不是以为朕整治不了他?”

推荐阅读: 上玉阙 修仙,我能穿越异世界 瞎子捉刀人:开局满级九阳神功 天可汗回忆录 银河终结者 清妖 重生:开局逮到高冷校花超市偷窃 维度乐园,我是召唤系使徒 湿卵胎化 虎贲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