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三大队
刘海文是一名普通的机枪手。
枪声响起后的第一时间,他便迅速做出了反应。
全班唯一的自动步枪在陈得胜手里,刘海文只好扛着步枪参加战斗,但一路上和鬼子遭遇四五次,并非毫无战果。
在伏击一个小分队时,他趁乱缴获了一把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也就是俗称的“歪把子”。
刘海文从转角探出身子,将准星对准仓促还击的日军,扣动扳机。
哒哒哒——
枪声响起,距离最近的三五名鬼子兵轰然倒地。
刘海文心中大喜:“他娘的,赚了!”
日军中尉反应过来,心中勃然大怒:“分散反击,掷弹筒!”
通过对村庄内响起的枪声进行推测,敌人的数量很少,最多不超过十人。
只不过借助夜色,和房屋的隐蔽,搜索起来有些困难。
按理来说,根据《步兵操典》的要求,战时进入村庄,应当派出尖兵提前搜索。
但要求是要求,真要是执行起来,几十间房屋,想要全部侦察完至少要耗费半个小时。
可友军还在等待救援,一路上至少要经过三个村庄,若是循规蹈矩的行军,恐怕等部队赶到时,敌军已经逃之夭夭了。
中尉大声喊叫,身旁的步兵开枪掩护。
掷弹兵小组调整好位置,将取下胸前的榴弹,塞进炮管当中。
轰——
榴弹在夜空中划过弧线,精准的落到火力点旁。
刘海文被爆炸扬起的烟雾吞噬。
见火力点没了动静,鬼子中尉心中大喜:“立刻解决顽敌,向前推进!”
“杀给给!”
弟兄们的支援,让陈得胜有了一丝喘息之机,他捂着中弹的小腿,以类似匍匐前进的姿态,一点点挪进民房内。
“嘶”
陈得胜呲着牙,面部五官扭曲到了一起。
真他妈的疼!
鬼子就在周围,现在不是矫情的时候,他握紧自动步枪,换上崭新的弹匣,爬到窗口附近。
“他娘的小鬼子,让你们叽叽喳喳的!”枪声中掺杂着阵阵脚步声,还有听不懂的鸟语。
耳畔的声音越来越近,陈得胜深吸口气,掏出颗木柄手榴弹。
摘下胶套,拉出引线,直接顺着敞开的房门扔了出去。
砰——
陈得胜双手抱头,背靠的土墙猛地颤抖,好像随时要坍塌了一样。
守备军装备的手榴弹,虽然和八路军的一样,都是木柄手榴弹,但生产设备先进,制作工艺精良,质量一直在水准线之上。
装药量也大上一些,威力相当可观。
陈得胜晃荡脑袋,失血外加剧烈震动,使他的意识不太清醒。
爆炸声停歇后,外面的脚步声消失了五六秒,随后又响了起来。
甚至比刚才还要密集。
陈得胜心中顿感不妙,单手扶墙,踉跄站起身,跨步跳到里屋。
叮!
刚跨过门槛,便听到了几声脆响。
是鬼子兵在用手榴弹敲钢盔盔!
日军装备的91式手榴弹和97式手榴弹,都设有双层保险。
第一道为常规的拉环保险,第二道为撞击保险。
在拔除保险销后,必须通过外力撞击才能触发击针引燃延期火药。
几颗手榴弹扔了进来,陈得胜耳畔尽是淅淅沥沥的枪声和爆炸声,反应迟钝了刹那,立马钻进了桌底。
轰——
手榴弹爆炸的烟尘从窗口迸出,整座土屋轰然倒塌。
几名鬼子兵后退两步,眼神中尽是得意。
“之前扫荡这里的部队,为什么没把房屋都炸掉?”
“可能是想要和支那女人在房子里.”
“露天不是更有感觉?”
鬼子兵们互相张望,嘴里有说有笑。
村庄的另一边。
内务兵将电台放在一边,手里握着一把带血的步枪。
是从牺牲士兵身上捡来的。
角落中的电台接收到信号,正“滴滴”作响。
但他没有精力去翻译,也没有那个时间。
身旁的弟兄中弹倒在地上,肺子上几个血窟窿不断的涌出鲜血,呜咽着嗓子,嘴里流出的血液带着点点气泡。
弥留之际,他掏出身上的三颗手榴弹,一并递给了内务兵。
“我回山西.看看我老娘”
说出最后一句话后,便彻底没了气息。
内务兵扑过去,翻看他胸前的标签。
“郑刚.”
内务兵扫了一眼,掏出电报纸,快速写下一行字,折叠好后塞进砖缝里。
事到如今,他自知已经回不去了,只希望后来的弟兄们,能看到这张纸。
“王林海也帮我看看家中老父老母”内务兵嘴里嘟囔着。
耳畔的枪声逐渐密集,子弹打在墙角,崩飞的土块溅在他脸上。
内务兵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
谢尔盖曾在动员大会上说过——“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来到中国后,自己的这位苏联长官也入乡随俗,说话方式和大家伙越来越像。
换作以往,估计要说——“士兵们,你们是祖国的最后一道防线,胜利属于勇敢的人民!”这一类的话语。
内务兵咧嘴一笑,意识犹如走马灯一般,划过无数张人脸。
听着脚步声,他心中掐算着距离。
约莫时机合适,猛地扯断怀中手榴弹的引线。
从墙角飞扑出去,搂住鬼子兵的大腿。
轰——
爆炸的火光吞噬了四名鬼子兵,烟尘散去,现场只剩一滩模糊的血肉。
————————
指挥所内。
王奉闭上眼睛,忍不住叹息。
唉.
若非迫不得已,他根本不会下达这么愚蠢的命令。
让八名士兵,去冒险阻击一支日军中队。
这和让他们去送死没什么区别。
将视角拉到东北方向,伏击运输队的战斗基本进入尾声,仅有三两名鬼子兵仍在负隅顽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