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势国中段一处荒凉海滩,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工地。
伊势国东侧的海岸线基本都属于沉水地型,也就是原本的陆地因种种原因沉入了海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地质现象,导致此处海况较差,很多原本的山峰都变成了孤岛和暗礁,沉入海底的山谷峡谷更是形成了大量暗流漩涡,极容易发生航海事故。
这主要是伊势山脉的锅,伊势山脉呈“人”字型,其中的一撇,就贯穿了整个伊势半岛,其中又有大量活火山,地质活动相当频繁,以万年为单位一直挤一直挤,就把沿海地区的陆地挤进海里了。
原野带着弯津军从知多半岛跨海而来,第一个难题就是地形问题。
这里缺乏可供大型船只停泊的良港,哪怕十四世纪以前这里渔业海运也繁华过一段时间,在奈良时代出过“天下三大港之一”,但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曰本造船技术的发展,这里开始不适合大型船只往来,生意都被岛津之类地方抢走了,这里的港口没过一百年就相继衰败。
大概要再过三四百年,伊势半岛根部的一众海湾自然消失———未来那里会变成陆地,伊势半岛中段的海运活动才会重新频繁起来。
这时间也太久了,弯津明显等不起,只能自己建造登陆点,现在弯津水军第一批就运过来大量建筑工人,配合弯津工兵,在这里抢修了栈桥,开始拼命卸人卸货。
其后,更要在此筑城,以呼应海弯斜对面的新弯津港,成为弯津政权在伊势半岛上的行政中心,
以及物资中转枢纽。
嗯,这一年多以来,弯津大量小船过来贸易(走私),哪怕这里海况复杂,大概海况也摸透了,这块荒凉海滩已经是综合各方面条件之后,优中选优的结果,哪怕依旧还是有点垃圾。
阿满看着一艘大型“马船”小心翼翼的倒退着靠近海岸,怼在远远伸入海中的木质栈桥上,绞起船闸门,露出露天货舱里的货物,而大量弯津工人、士兵、水手马上涌进去,开始往外牵马匹,又喊着号子把笨重的“车堡”硬拖出来,沿着宽大的栈桥往岸上送。
有点慢,根本快不起来,毕竟登陆作战就是放在现代都是个超级难题,更别提放到十六世纪了,而你只要不是想小部队过来抢一把就走,想派出大军在这里长期作战的话,只能这么慢慢来。
甚至比当年原野带人强行登陆知多半岛还要慢,毕竟知多半岛中段的海况比这里要好很多,而且那时弯津军也没有这么多人,没有这么多的笨重装备。
当时弯津军连马匹也没多少的,但现在只是驮马,弯津军就要运过来近两千匹,实话实说,有点要命的。
阿满能理解这些,但她一路坐小早船逼着水手们轮班划浆飞快跑回来,不是来看干活施工的,她是来参战的。
主要是这是弯津的倾力一击,不只拿出了所有老本,甚至都透支了一定未来才发起了进攻,她就算不是“野原家的笔头家老”了,还是很不放心,生怕原野一波就把家业给败光了,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回来看一眼,结果回来一看,就这?
都过来三天了,还特么在这里修栈桥修工事
呢,不是该兵贵神速吗?
不说直奔大河内城,拿下那座坚城,一战定乾坤,也该积极出击,和敌人寻求野战,争取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吧?
她也是刚回来不久,算了算目前弯津军已经登陆的人数,感觉足够一战了,向正站在岸边一座土丘上看施工图的原野问道: “就这么干等着不太行吧,要不要我带人出去骚扰一下?或者抢些粮草,绑些人回来干活?”
原野看着施工进度倒是挺满意的,甚至挺有自豪感————这年头,也就弯津军能这么干,也敢这么干,没有绝佳的组织度和大量工人,是完不成这种大行动的。
他直接摇了摇头,拒绝道: “不用,我们就在这里待着,一切按计划来,保证后路通畅是优先级最高的任务,所以只要北昌家不来打我们,我们就在这里待着。”
“这也太没意思了,那要在这里待到什么时候?”阿满无语了。
“等到伊势真正乱起来。”原野不为所动,淡淡道,“现在时间站在我们这边,我们没必要鲁莽冒险,只要我们自己能稳住,这一仗我们其实已经赢了。”
阿满之前一直在虾夷岛当野人,完全没有参与相关计划、预案的制定,甚至连实际情况也不怎么了解,一时也无法反对,沉吟道: “是等灾荒变得更严重一些吗?话说咱们运气不错啊,伊势这边怎么突然就闹起虫害了?”
这虫害来得太及时了,原野刚准备对伊势下毒手,伊势就自残了,她一时都有种天命所归的奇幻感,感觉老天爷都在帮他们。
原野不说话了,这年头几乎没人知道“益虫益鸟”的作用,就算隐隐有猜测往往也不敢确定,甚至就是他这个始作俑者,也不敢真肯定目前蔓延在整个伊势半岛上的“空穗病”和他相关。
但也无所谓了,所谓“义不理财,慈不掌兵”,就当他干的吧!
现在他只需要待在这里就行,他只要待在这里就能牵制北自家很大一部分兵力,让他们无法全力去镇压农民起义,而随着饿肚子的人越来越多,造反的人也就会越来越多,会更加消耗北皇家的力量,让北自家聚不起全部兵力,根本无法驱逐他离开。
不是他自大,在“空穗病”在伊势半岛上爆发那一刻起,他确实觉得这一仗自己已经赢了,哪怕北昌家是一家能动员上万人出战的大名,甚至和周边大名、小大名、豪族们联合起来,兵力超过两万也不是没可能,但他实际上已经赢了。
赢的当然不太光彩,但战争追求的是胜利,是实际利益,不是脸面,光不光彩的根本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