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罪无所知
郭汜旧部整编时十分顺利,参照李傕党羽,赵基选拔出千人充为敢死兵,命高阳龙节制。
余下的吏士、百姓青壮里想要找好人……比李傕那里还要渺茫。
因此,赵基一口气尽数贬为奴隶。
又从其中选拔有父母、孩子又善战的青壮,选出七百人,交给荚童节制。
最后又留了七百虎步军,三百匈奴义,这一千七百人就构成了荚童治理右扶风的基本武装。
荚童自身也有骑奴、乡党帮衬,因此未来右扶风这里能调动的野战兵力以两千人为准。
荚童留守郿坞,更多人口被赵基迁徙。
虽然今年做迁徙,客观上浪费了生产力;可只有迁徙后,才能真正将贬为奴隶的惩罚落实。
若是留在原地当奴隶……等不到马腾、韩遂主动进兵,这些人就会主动勾结马腾韩遂。
同时,赵基也对除段煨、张绣之外的其他关中将领做调整。
只要是父母、孩子在的,一律编为三辅驻军,留在三辅不动。
余下那些没有软肋的磊落光棍,不好再清算旧账编制敢死兵或奴隶,则挑选步骑精锐,编为‘护国军’中。
而落选的光棍军士,带着他们或真或假的妻子,打散后迁入弘农,执行军屯。
作为军屯,他们可以获得户田与口田,这比其他官佃庶民已经好太多了。
至于是否划拨军田,享受每年固定收益的年禄,则要看明年具体安排。
没有足够的人口来当官佃,当组织发展的燃料,也撑不起那么多的军田食禄者。
而选入护国军的吏士、留在三辅的驻军,则有军田、户田、口田;至于两支敢死兵千人队,则不享受这些东西。
战时是敢死队,农闲时就是官奴,要服从调派,参与各项生产。
整个关中百废待兴,不管是中高级军吏,还是底层军民,其实都严重缺乏安全感。
赵基自秦直道入关中,前后十日时间讨平李傕、郭汜,使得关中气象大变。
尤其是郭汜麾下中高级军吏被赵基一人决斗杀死后,这可比集中处死数千叛军的效果还要好。
粗略完成军队整编后,赵基自郿县退兵时路过平陵,又将苏氏坞堡围了。
去年李傕、郭汜围攻苏氏失败,这次赵基突然包围……纯粹是解决隐患,给关中士人立下规矩。
未来三辅灾民回流,肯从军的才是赵基眼中的良民,国家基石;而其中不乏逃难的豪强、士人,这些人回来后会理所当然的夺回世代侵占的祖传土地。
不管是本地官吏,还是其他百姓,都会理所当然认为是正确的。
但这会破坏赵基的军田制度,顺路拔掉苏氏,能让未来关中大姓、士人失去武力支持。
而且进攻速度一定要快,否则军师赵岐一封求情手书发过来,就算拆掉苏氏,也会留下隐患。
关中各军经历董卓、李傕之后,不管此前什么出身,都已养成了喋血、目无法纪的习惯。
对于赵基突然的命令,自然是欣然奉命。
苏氏家族虽然知道赵基有恶劣前科,也有战斗准备,可没想到赵基打着‘护国讨袁’的战旗聚兵,却反手断然将苏氏坞堡给围了。
荚童留在了郿坞,京兆尹裴茂随行,自然不乐意看到苏氏被灭。
看着赵基调兵,而两支敢死兵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裴茂见各将奉命离去后,才来规劝:“大司马,苏氏无咎,若如此攻伐,恐失天下贤士之心。”
赵基站在战车上,闻言看骑马靠近的裴茂,反问:“陈王贤否?我之贤良谦恭,比之陈王何如?”
裴茂梗塞,赵基又问:“我对三辅吏民之恩,比之陈王护持其国民恩德又如何?陈国吏民迎奉袁术之积极,背叛陈王之果决,可不像是仓促而成。”
裴茂见此只能问:“若苏氏请降,大司马欲如何安置?”
“苏氏子弟、姻亲尽数迁入西河郡,充为庶民,三代人不得出仕。若想出仕,只能从戎。”
赵基想了想,又说:“可以携带车辆,运输粮食。其他畜力、部曲、钱货一并留下,充为军资。至于罪名,罪坐无所知。我率兵来定三辅,苏氏坐观成败,是为不忠于国家;今我纠合关中虎狼之兵开赴关东讨袁护国,苏氏备兵自守有相拒之意,是为不义于社稷。如此不知忠义之族,我走之后,荚文贞恐难制衡。”
扣了这么大一个帽子,裴茂当即识趣不语,深以为然说:“是某疏忽了。”
这可不是他去劝降,苏氏就能投降的。
这支苏氏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军功封侯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家族本在京兆杜陵,封侯后迁徙到平陵,支系遍布周边各陵邑县,姻亲网络更是复杂。去年更是成功抵挡住了李傕、郭汜的围攻,战后更多人前来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