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老太爷您高兴吗?
尚书一说,和中堂显然是在说笑,但中堂大人对于刚刚才被他判定为“马屁精”的赵有禄却是一改前观,认为确是可造之材。
大白话,这小子脑袋瓜子挺灵活的嘛。
至于这小子在扬州府学大搞忠心教育,还弄出个什么“生入文华殿、死入紫光阁”的口号出来,在中堂大人眼中就有点过了。
纯纯就是标新立异,妄图以此引人注目,欲图幸进而已。
若换作两榜进士正途出身的官员做这事,中堂大人或许能给点个赞,帮着在皇上那吹两句,但一个捐监的做这事,怎么看都有些叫人别扭。
何况那赵有禄前番因为交一千两议罪银已经被皇上连升五级,这屁股还没坐热就迫不及待大拍皇上马屁,中堂大人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成全这小子呢。
要不是考虑这小子刚被自己和皇上树成议罪银“典型”给上了报,中堂大人或许就一巴掌把这小子打成原型了。
你真当本官是高俅、蔡京之辈不成!
若论忠心,本中堂让你两条胳膊你小子都打不过。
只未想这小子标新立异之余倒也有点头脑,其在扬州要搞的“借读”一事恰到好处的挠到了中堂大人痒痒根——缺钱!
“扬州府学搞借读收学费这事,你们几个看一看,议一议,看看好还是不好。”
替大清掌了十几年财政大权的中堂大人,岂能看不出“借读”一事蕴含的巨大商业前景,但中堂大人有个好习惯,那就是善于听取众人意见,不喜欢独断专行。
“借读?”
几位内务府官员对这一从未听过的名词均是不解,待一一看过扬州恒利分号所报内容后,干了多年“经济”工作的他们立时就叫起了好。
不叫好不行,没见刚刚中堂大人说赵有禄当教授屈材了么。
这说明什么?
不就说明中堂大人是认可扬州府学搞借读嘛。
脑子坏了才跟中堂唱反调。
“对啊,各地官学若都能放开限制招收学子借读,可不就能给朝廷收上不少银子嘛!”
说这话的是都虞司郎中范涛,此人虽不是内务府包衣出身,家族跟内务府关系却是很近,乃山西有名皇商范家之后。
曾祖便是“八大皇商”之首的范永斗。
所谓“皇商”乃指明末时支持清军入关立下大功的晋商,这帮山西商人被顺治酬功御封为皇商,籍也从民改隶内务府。
至如今,八大皇商有不少后人在朝廷和内务府任职,已然与内务府合二为一。
府存商存,府亡商亡。
其余官员看法跟范涛差不多,都认为若允许各地官学广为招收学子借读,不仅有利地方教化,也能为国库增收,乃一举两得的好事,若将此事于全国大力推广更能极大缓减朝廷的财政压力。
只一个官员提出不同看法,此人就是营造司主事孙彦琨。
这位孙大人认为如果允许各地官学大搞借读,势必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原本作为公平公正所在的官学会充斥大量无才无德的学生。
“.卑职担心此类学生一多,那些家境贫寒但学业优秀的学子很有可能会因此失去在官学就读的机会,从而无法支撑举业。
另外无才无德学生数量过多必会影响优秀学子学业,良莠不齐便违了朝廷科举取士初衷,望中堂大人三思。”
孙彦琨的意见引起和珅重视,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
当年他被选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将“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深得老师嘉许,时著名大儒袁枚也曾当面表彰他和弟弟和琳“少小闻诗通礼”。
可即便如此,自负胸有成墨的中堂大人信心百倍去报名参加科举,结果却是名落孙山,由此可见举业之难,学子之艰辛。
“借读”一事本质就是收钱让差生进官学读书,朝廷和地方好从中“渔利”,如此一来,那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怎么办?
官学是朝廷培养人才的地方,可不能真搞的乌烟瘴气。
犹豫间,都虞司郎中范涛却站起躬身道:“中堂,下官倒以为孙大人言之有误。”
和珅抬手示意范涛坐下说话。
“好学子何必借读?”
范郎中的意思学业优秀的学子本来就为官学录取,只要严令地方官学严格遵守这一制度,压根不必担心名额挤占问题。
孙彦琨听后立即摇头表示反对:“范大人如何保证地方为了蝇头小利不去挤占优秀学子名额?又如何确保优秀学子不受劣生影响?”
“一是加强对地方官学的监察;二可令地方将招收的借读生与官学生分开教学”
范涛提了几点可行办法,坚持借读一事利大于弊,不可因区区小弊丢了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