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赵老师的竹杠你也敢敲!
忠于皇上忠于大清!
扬州府学的“主旋律”高考冲刺仪式给前来参加仪式的各位大人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
书可以读不出来,但忠字必须在心头,这一点真是讲的太好,太好了。
如果不是因为时间仓促,赵安怎么也要搞个大清开国史座谈会,邀请一众大人和学生们面对面谈一谈大清是如何紫气东来,如何一统宇内,当今乾隆老太爷又是如何缔造如今这盛世,给学生们创造如此好读书条件的。
涉及到扬州方面,重点就要谈老太爷六巡江南对扬州经济、民生的影响,至于十日那些不和谐的东西就不要谈了,容易犯错误。
是否要开设思想教育课程,赵安也在考虑当中,作为府学教授想出政绩最好的办法肯定是大幅提高学生考试通过率,成为全省科举带头羊。
君不见江南那些府学教授升的一个比一个快么。
只是,这个有一定难度,而且需要相当长时间。
除非赵安能把乡试的考卷提前弄到手,不然就算他把后世的衡中模式搬过来,至少也要两三年才能见成果。
两三年太久了,根本不利赵安的快速成长。
因为老太爷还有九年就要挂了。
在这九年内必须将自己的地位提高到保险范围内,至少也得混个藩台当当,不然下场就将很不妙。
嘉庆那龟儿子干爹的人可是不遗余力的。
无法在自身业务范围内创造奇迹一鸣惊人,从而飞黄腾达,那就只能走歪门邪道了。
老太爷晚年最喜欢的是什么?
就是一个忠字!
为了这个忠字,多少嘉庆任命的大臣被老太爷撵走,连儿子的老师也不例外。
由此可见,这个忠字份量有多重。
既然老太爷喜欢忠于他的人,那赵安当然就要高调宣传忠字,把自己打造成大清第一忠臣。
甭管别人怎么骂他不要脸,尬不尬,都不用管,老太爷喜欢就成!
反正他又不是正途出身,捐监的不这么搞还怎么搞?
何况因为议罪银的事,他已经成为大清官场的“共敌”。
保守估计三四品以下官员七八成都是恨他恨的牙痒痒的,基层官员对他赵教授也好不到哪去。
如此,更要大张旗鼓走捷径了。
有捷径不走跟没苦非要吃苦的傻子有什么区别?
官员们的反应也皆被他收在眼底,甭管这些大人们怎么想,起码没一个敢说府学倡导忠字在心头不对。
就连贤臣之后的知府大人也无话可说。
读书人不忠于皇上不忠于大清,忠于谁?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高举忠字旗,高唱爱大清,这就牢牢占领政治与舆论高地了,哪怕他赵安这会东窗事发估计都能把官帽保住。
贪污不要紧,造假也不要紧,要紧的是忠不忠!
和中堂要是不忠,老太爷能让他这么放肆捞钱么。
如此简单的道理不加以发挥利用,赵安就甭混官场了。
娄老师却给心中得意的赵安泼了一盆冷水:“你说你一捐监的搞这些东西做什么?你以为这帮人还能替你上书朝廷不成?”
言下之意他早就看穿赵安的心肝脾肺肾了,晓得赵安这小子是在打造“人设”,好让自个再次登上邸报,运气好再来个官升五级。
可惜你小子做的根本都是无用功,因为你小子跟这帮官员没有任何利益瓜葛,人家吃饱了撑的要把你捧上去。
这年头没好处的事,哪个当官的肯干?
何况这帮官员包括那位正三品的参府老爷连给皇帝上折子的权力都没有。
赵安对此的理解是新闻素材有了,就是没地方发表。
没地方发表,就没人知道,那你干个屁啊!
事实嘛的确是事实,只是赵安并不指着这帮官员帮他造势,他心中早有人选了。
便是省里的学台大人。
“我做的这一切并非娄大人以为的钻营之道,实则是我心中真实想法,没有皇上就没有我这个教授,没有人比我更忠于皇上,更爱大清了
所以娄大人您不要对我有什么偏见,府试结束后最迟一个月学台大人最好能过来,要不然,哼哼。”
给娄老师摞下这句话后,赵安热情邀请各位大人在府学走一走、看一看。
到了午饭时间,自是要请诸位大人吃个工作餐。
地点在距瘦西湖只有里许地的四望亭,东家就是给赵校长孝敬了二百两的黄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