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坑儒,更是子虚乌有。</p>
嬴政下令坑杀的是犯禁的方术士,而且不是活埋,是诛杀后埋入大坑,不许家属取回尸首。</p>
如果嬴政真的坑杀儒生,大放厥词的淳于越为何安然无恙?</p>
“坑儒”之后,郦食其、叔孙通、陆贾、张苍等儒生官员,又为何依然健在?</p>
其实。</p>
儒家在秦国的地位虽然不如法家,但也绝对没有多么不堪。</p>
嬴政从来就没有摒弃过儒家,反而一直试图从儒法二者之中寻找治国之道的探索……</p>
自从当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大秦便一直推崇法家治国。</p>
可以说秦国的强盛始于商鞅变法,老祖宗的法家思想是秦国的主流,嬴政也难以撼动。</p>
嬴政想变,也只能慢慢变,历史惯性使然,嬴政用法家治国也是顺应时代趋势的无奈之举。</p>
但是嬴政深知六国一统,再用严刑峻法治国万万不行。</p>
嬴政不是没试过文治国,兴太平。</p>
嬴政统一天下后,下诏广纳各地儒生人才,任为博士之官,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怀柔的策略。</p>
嬴政泰山封禅,就足以说明嬴政对儒家的开放包容的态度。</p>
嬴政甚至把大儒淳于越任命为长公子扶苏的师父,由此可见嬴政对儒学的重视。</p>
但是淳于越却主张分封,与嬴政施行郡县的政策背道而驰,历史也已经证明,分封制和郡县制孰优孰劣。</p>
其实说到底,嬴政赞同的是礼乐文明的儒家,是尊王攘夷、帝制神学的儒家。</p>
反感的是主张分封的儒家,是主张民贵君轻的儒家。</p>
试问普天下哪个帝王能赞同孟子的民贵君轻?</p>
独尊儒术的汉武帝不也只取其精华了么?</p>
无论是儒是法,能为我所用,则取之;不能为我所用,则禁之。</p>
古往今来,帝王心术,大抵如此,历朝一如。</p>
……</p>
秦风看见嬴政走了进来,急忙迎了过去,“赵老伯,您怎么来了?”</p>
“陛……”周青臣正要行礼,看见嬴政一瞪眼,方才止住。</p>
秦风搀着嬴政臂膀的模样让周青臣吓了一跳。</p>
但周青臣想着秦风或许就是失踪多年的子婴,便也没多作震惊。</p>
“赵老伯,您来了也不说一声啊,我都不知道您来了!”秦风的语调中显得有些埋怨。</p>
嬴政和善地笑着,“刚来,刚来,听你们在谈话,就没打扰你们。”</p>
秦风一撇嘴,“赵老伯,您下次可不能这样了,院子里风大,再着了凉!”</p>
周青臣听得胆战心惊。</p>
再看嬴政。</p>
嬴政竟然憨厚笑着,慈祥道:“好好好,秦小子,听你的,下次我不在院子里耽搁了,直接进来!”</p>
“这才对嘛!”秦风揽着嬴政的臂膀朝里走着。</p>
“赵老伯,今天得空了,咱爷俩再下几盘五子棋?”</p>
嬴政大喜,“好!今天一定下个痛快!”</p>
嬴政对秦风今日的表现甚是满意。</p>
因为秦风解决了自己长久以来的难题。</p>
治国之道,非儒必法,看来并非如此,儒中可以有法,法中也不必弃儒。</p>
以儒家之仁化解法家之威,以法家之律巩固儒家之弱。</p>
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亦儒亦法,兼而有之!</p>
嬴政突然觉得心胸开阔,好像听了秦风的一席话,眉目都变得清明起来。</p>
而周青臣则在一旁畏畏缩缩,听着秦风和嬴政的交谈,心里一阵七上八下。</p>
我的天呐。</p>
这还是陛下吗?</p>
嬴政平日里威严的模样荡然无存,眼前只剩下一个慈眉善目的中年人。</p>
这不俨然就是温情的祖孙两人吗?</p>
谁要说这孩子不是少公子子婴……</p>
我周青臣第一个不相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