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东四先生’之一,宋濂很清楚,自己一直都是垫底的那个,却也没想到,这段时间,却是越发忙碌起来。</p>
首先是其中一件事,还是让宋濂比较疙瘩的。</p>
就是……</p>
皇帝陛下,不怎么让他给太子讲课了。</p>
太子殿下早年启蒙可都是他教的,这些年下来,宋濂对自己教授出的太子殿下的品性,也是非常满意,还觉得,若是某个少年将来登基大宝,他少不得,也得有个‘师’字。</p>
然后,就是现在。</p>
宋濂大概能够猜测其中发生了什么,显然,还是某个少年平章发挥了作用。</p>
宋濂却无法怨恨对方之类。</p>
因为……太忙。</p>
虽然不再那么给太子殿下讲课,但,随着《元史》开始修撰,还有这《大明月刊》的主编工作,再加上本身依旧挂着皇帝陛下起居注的职衔,这也是要上工的。</p>
简直连轴转。</p>
当然,宋濂也并不觉得忙碌是一件恼人的事情。</p>
浙东四先生的垫底,宋濂一向没怎么表现过,但,又怎么可能毫无心思?</p>
现在,曾经的浙东四先生,叶琛已经去世多年,不说。刘基……归隐了田园,看样子,没有在复出的倾向。再说章溢,虽然是正二品的御史中丞,但因为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存在感也不是那么强。</p>
反而是他宋濂……逐渐的,有些后来居上的趋势。</p>
其他不说,就是年节那一次,因为广告的事情,突然被人前呼后拥地堵门,宋濂表面烦恼,内心里,对于这件事,还是很享受的。</p>
门庭若市啊。</p>
进入二月份,这几天,新一期的《大明月刊》,又要出了。</p>
本来已经敲定,临时出了‘岱衢大捷’,皇帝陛下让他亲自执笔,当然不能懈怠,前天完稿后,经过少年平章的审核,又是修改,增加一些前朝与倭寇相关的记载,作为对比。</p>
宋濂自己都觉得,重新修改后的文章,比之前,单纯一个‘岱衢大捷’,更是让人提气。</p>
那蒙元铁骑恁地横扫寰宇,连一个倭寇都治不了,自家大明……开国才一年多,三千余倭寇突袭犯境,结果却是有来无回。</p>
这说明了什么?</p>
这说明……我华夏,到底是正统啊!</p>
今日是二月初六。</p>
早朝之后,宋濂立刻就往城外赶。</p>
新一批的期刊,今天将会开始印刷装订,也将接受书商的订购。</p>
宋濂对此是有些担忧的。</p>
从最初的两三万到之前的六万,虽然都卖的不错,但,也难保是天下人尝新鲜的缘故。</p>
这一次……月刊印刷数量增加到10万,当下这年代,除了那些个千百年传下来的典籍,还能有几人著作,一次能印10万啊!</p>
宋濂这些年一直积攒着自己的文稿,想着将来某一天也能印刷出来,但,他也从来没有哪怕是幻想一下,自己的书稿能印10万册。</p>
曾经的想法,挑那最普通的刻板,或者,那质量不怎么样的活字,印刷个一两千册,能够传诸后人,就已经是不错。</p>
总之,若是这一次,10万册的《大明月刊》……卖不完的话,那可就有些尴尬了。</p>
这么患得患失着,宋濂的马车很快进入金陵大学校园。</p>
感觉差不多要到编辑部的时候,宋濂还没有掀帘往外看,就隐隐听到了嗡嗡的人声。或许是发现了他的车架到来,本来的嗡嗡人声,随着他靠近,又安静了下来。</p>
马车终于停下。</p>
这是编辑部院中,车夫掀开帘子,不等宋濂走出,已经看到外面密密麻麻的人影。</p>
等宋濂出了车厢,因此也看清,周围……足有四五十号人在等待,看到他出现,纷纷拱手招呼。</p>
“大人……”</p>
“宋主编,可是到了……”</p>
“大人,小的乃北平润福商号姜散……”</p>
“宋起居安好……”</p>
“……”</p>
“……”</p>
宋濂很有风度地点着头,还特意看了几眼其中几张熟识面孔,得到了更多回应。</p>
下了车,宋濂毫不端架子地与众人一拱手,一圈人又是纷纷回应。</p>
宋濂直起身,想想说道:“诸位或都是来订书的吧,我《大明月刊》编辑部今次又扩大了印量,还担心着诸位不会捧场,当下,本官倒是放心了。”</p>
“大人,在下这次要两千册。”</p>
“宋老先生放心。”</p>
“起居,若是有闲,可是能谈谈那广告之事……”</p>
这么答应声中,场面甚至有些散乱起来,宋濂继续应付着,内心里莫名还有些紧张,忽然指了指大门方向:“各位,各位……稍安勿躁啊,可别忘了那门口牌子上……”</p>
宋濂这么一说,本来躁动的众人都安静下来,不知是谁笑出声,大家也都跟着笑起来。</p>
又有人道:“定是不会的。”</p>
“斯文重地呵。”</p>
“平章……倒也是奇人。”</p>
“……”</p>
众人当然都知道,当下那门口,一块木牌上,大喇喇地写了八个字。</p>
斯文重地,不许打架。</p>
给人一种很口语的感觉,透着戏谑,带着无奈。</p>
大家当然也知道其中原因。</p>
这《大明月刊》自从开始发行,就一直颇为抢手,抢手的结果,为了抢这书刊,不止一次的,有人在这边打了起来。</p>
斯文重地,却斯文扫地。</p>
以至于,某个世外高人出身已经成了皇室宗亲的少年平章,干脆在外面立了一块牌子。</p>
不得不说,牌子立了之后,倒也真没有人再在这里打架了。</p>
不仅如此,因为这金陵大学校园并不禁止外人进入,一些人到来参观,还都要跑来看看那八个字,这才短短的时间里,好像就成了典故一般的所在。</p>
宋濂耐心地与众人招呼过,就来到自己的公廨。</p>
书案上,已经印制装订完成的两叠样书整整齐齐地摆在面前,十本精装,十本简装。</p>
另外还有编辑部的主簿沈器,一同跟了进来。</p>
宋濂拿起一册简装翻开,一边吩咐道:“沈主簿,你这就去给那些个书商接洽一下吧,看看这次能有多少。”</p>
沈器点头,想说什么,想想暂时还是不要开口。</p>
这次……一下就是10万册,沈器多多少少的也感觉有些没底,万一卖不出去,免费分发的话,虽然这本就是朝廷的策略,但,之前恁地受欢迎,这一次,若是不行了,也挺是让大伙泄气啊。</p>
等沈器出门开始忙碌,宋濂也转向了手中的简装。</p>
首先是封面。</p>
这一次,依旧是特意设计过的封面,醒目的一对重复词汇,很是让人征服。</p>
大捷,大捷!</p>
这次当然不是强调,而是,连续的两次大捷。</p>
再说内容。</p>
开篇,还是‘帝王起注’栏目。</p>
这一次的核心是上月的正旦大朝会,主要说起皇帝陛下在那次朝会后对诸臣礼仪的肯定,以及,年节时皇家的其他大事件。</p>
比如皇帝陛下微服私访。</p>
这次,也特意说起,还有那幅对联,以及,皇帝不顾年节的安逸,连续两日看过城北各个作坊的事情。</p>
另外还有元宵那天。</p>
皇帝陛下在西安门上与民同乐。</p>
宋濂开始还觉得,对比第一期的那篇《朱氏创业纪略》,到了这里,似乎,不那么正经?</p>
少年平章却是很肯定,还说皇帝陛下也很肯定。</p>
就是要这种……比较亲民的形象。</p>
亲民。</p>
关于这个,宋濂大致也是懂得。</p>
皇帝亲民一些,诸如宋时那些个帝王,名声普遍都是不错,其中一个特性,就是亲民。</p>
虽然吧,内心里,宋濂不觉得自家这位跟了恁多年的主公会是如此形象。</p>
不是说皇帝陛下忘记自己出身之类,实际恰恰相反,皇帝陛下经常念叨自己布衣出身,因此能够体会民间疾苦,时时惦念着百姓,就只是……皇帝陛下的性格……严苛了一些,因此,若是故意亲民,怎么做,似乎都不会如那宋仁宗。</p>
嗯。</p>
好像……也不对。</p>
宋濂不由想起过去一年,皇帝陛下,其实……改变了很多。</p>
然后,思绪就转向了某个少年平章。</p>
不愧是世外高人。</p>
皇帝陛下……都能被扭转了。</p>
宋濂感慨着,翻过‘帝王起注’,再然后,就是‘时政要闻’。</p>
这次的重点,就是两次大捷。</p>
白海大捷,收回了甘肃。</p>
岱衢大捷,一战灭了三千海寇。</p>
说起来简单,但,每一篇文章,都是六七页的版面,前因后果,跌宕起伏,振奋人心。</p>
即使第二篇文章就是自己主笔,宋濂看过之后,还是难免心绪起伏。</p>
整整一甲子啊。</p>
同样一个地方,那元朝没能做到的事情,大明,做到了。</p>
两次大捷之后,就是各种豆腐块。</p>
这没甚么可说的。</p>
接着,就是其他各种文章。</p>
直到广告。</p>
这一次的广告,那些海商还在,那致用斋也在,那谭家备受争议的红釉也还在,主要的变动,可以说,只有一个,关雎坊。</p>
两页版面。</p>
非常精致漂亮的仕女图绘,其中重点,是那挎包,和那首饰。</p>
宋濂也一下就看到了关键。</p>
那挎包……是有文化主题的,比如版面上出自宋词的一个,‘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正是那易安居士的一段。</p>
宋濂因此也就想到了那售价高达1888两的致用斋主题钢笔。</p>
抢钱呐!</p>
这份广告上,主要还是一个时间,下月的三月初三,关雎坊开业。</p>
这个,宋濂恰好也知道。</p>
就在去年,那‘致用斋’,也是三月初三开业,这次,大概也是少年平章故意为之。</p>
宋濂私下里也是隐隐听说了那‘致用斋’是如何赚钱的,虽是不如那‘上善居’,但,致用斋却是少年平章一人所有,一年几十万贯的进帐,简直让人不敢想象。</p>
若不是少年平章那身份摆在那里,如此的‘怀璧其罪’,就算不被人啃得骨头都不剩,也定然会出现一群跟风而起的。</p>
毕竟那钢笔工艺……也并不复杂。</p>
其实说起来,这金陵城,早就不只是致用斋一家在制造钢笔,只是,大家终究理亏,再加上致用斋背景太厚,也就没人敢大张旗鼓。</p>
现在,这‘关雎坊’,只怕又要是如此。</p>
啧。</p>
赚了恁多的钱……可如何花销啊。</p>
宋濂心思逐渐沉浸到面前的新一期《大明月刊》时,附近的一间公廨内,编辑部主簿沈器却是满头大汗。</p>
不是焦急。</p>
或者其他。</p>
而是……有些慌。</p>
这次,又是怎么了呢?</p>
就在之前,和自家主编大人的想法一样,沈器觉得,这次一下增加到10万册,万一卖不完,可就尴尬。</p>
然而,现实是……</p>
这么一番采购登记,你家两千,我家三千,甚至……最多还有要五千的。</p>
于是,一次到来的四五十号商人……转眼,又不够了。</p>
毕竟……10万册总量,首先就要挪出1万册精装给朝廷各级官员,其余的,也就9万册能用来出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