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皮克同样是关键。
………
戛纳影展一晃即过,很快到了闭幕式。
《孩子王》同样获得了邀请函,让代表团大为兴奋,起码会有个小奖吧?小奖也成啊,回国也是荣耀。陈楷歌闷闷不乐,完全被陈奇打击到了。
他是去过美国的。
1986年他被电影局选派,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在纽约大学进行研修。结识了奥利弗·斯通等导演,观摩了《野战排》的后期制作,参加圣丹斯电影节等等。
自己回忆说: “纽约的地铁里,乞丐和股票经纪人擦肩而过,这种赤裸的资本主义图景让我失眠。” “中国导演背负更多历史重负,而美国导演更关注个体表达”。
总之就是受到了“震撼”!
所以他对陈奇能鼓捣一出完全西方化,并且大受欢迎的电影,同样感到了震撼和不解。
顺带一提:就是这次赴美,陈楷歌才认识了洪晃,二人1989年在美国结的婚。很快就离了,然后又找倪萍,再接着是陈红。
陈红为啥能过的久呢?
因为她没文化,性格也不强势,陈大导在思想和生活上都能拿捏住。看《阿瑟请坐》就知道了,陈红用一种非常尴尬的语言来描述一道菜,那妥妥就是陈大导的风格,脑子早就被同化了。
跟半封建半殖民地家庭似的??
话不多说,闭幕式当天。
戛纳除了主竞赛单元,还有一些分支单元,同样有奖。开幕式的剧组起码几十上百个,最后能坐在闭幕式现场的只有十一个剧组。
《孩子王》全体正装出席,黑西装,系领结,皮鞋擦的一丝不苟。
谢园穿上倒也人模人样,陈楷歌还是浓密的大胡子,颇像后世一个叫“峰哥”的网红。
经过了一些开场环节,本届评审团亮相。主席是一个不认识的意大利导演,娜塔莎金斯基美若天仙的坐在上面,不知陈奇能不能看到,反正对他的方向眨眨眼。
为了不落人口舌,陈奇与娜塔莎在影展期间并未见面,毕竟一个是评委,一个是参赛者。
此刻,他还真接收到了信号,心中大定。
紧跟着开始颁奖,先是一些小奖,什么国际影评人奖、艺术贡献奖、技术卓越奖、评委会奖一堆……这个评委会奖和评审团大奖还不一样,等级要低,实打实的分猪肉。
“恭喜来自中国的电影《孩子王》,获得教育贡献奖!”
嗯??
当这个名头喊出来,全场一懵。
教育贡献奖是什么奖?一听就是临时设置的。给大奖吧,不够资格,给小奖吧,猪肉还不够分的,索性临时弄了个教育贡献奖。
陈楷歌也反应过来,面色一黑,起身上台。
敷衍的说了几句,匆匆下来。凡事都怕对比,他握着这个奖杯,倒觉得至少比金闹钟奖强些。